从类器官到类器官芯片,正在生物科学领域大放异彩。
药物研发需要新方法
众所周知,一款新药是一个风险大、周期长、成本高的艰难历程,国际上有一个传统的“双十”说法——10年时间,10亿美金,才可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即使如此,大约只有10%新药能被批准进入临床期,并且,药物进入临床研究前需要在动物模型上验证有效性和安全性。
而一直以来,动物模型始终无法精确模拟出真正的人体病生理系统。FDA 的数据显示,约 92% 在动物试验中证明了安全、有效的药物,却在临床试验中失败。因此,基于人体细胞的类器官芯片凭借着更高程度的人源化,有望为提高新药研发中的临床转化率提供新思路。
2022年8月之后,FDA动作频繁:器官芯片在内的数据被首次用于FDA新药申请;在FDA和药企、Biotech公司推动下,从参议院到众议院,美国国会终于将对动物试验的非强制性写进法案。当前,器官芯片正在生命科学里掀起浪潮,可以说,器官芯片的发展对人类的改变,不比新燃料电池和无人驾驶汽车对社会的改变来得小。类器官芯片技术的脚步正在加快,不论是新药研发还是精准治疗,都可窥见类器官芯片参与的身影。
类器官芯片仍在起步中
无疑,类器官芯片作为一种“可能改变未来的颠覆性技术”,其研究方兴未艾。全球范围内已有越来越多的经费涌入类器官芯片的研发中,但总体来看,类器官芯片整体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真正在药物研发上应用的目前还比较少。当前,器官芯片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实验室,而实验室的研究产物,往往针对非常具体的某个局部问题,缺乏系统层面的通用性,在商业化强调的可大规模生产和使用上仍有欠缺。而高校的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又存在脱节的现象,因此该技术的商业化部分还需要更多初创企业和大药企加入其中去推动。
类器官芯片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真实地重现人体器官的生理、病理活动,让人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和研究机体的各种生物学行为,为了解新药靶标的生物机制、为疾病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为预测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物种的差异性和意外的临床表现提供了新的方法。
随着创新药的持续蓬勃发展,细胞治疗、mRNA 等新疗法的不断涌现,传统的药物评价模型将不再适用。未来,类器官芯片技术还需要不断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开发出更复杂、更仿生的人源化模型,甚至,能够替换一些人体试验,让医药上的探索再进一步。(资料来源:陈根谈科技)
聚焦“类器官芯片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由谈思生物举办的T-Bio谈思生物医疗直播课本期特别邀请北京大橡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丁端尘博士在8月15日19:30-20:30为大家带来精彩直播分享,敬请期待!(详情关注“谈思生物”)
嘉宾简介
大橡科技 研发总监 / 丁端尘博士
丁端尘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之后赴美留学,博士毕业于普渡大学。现任大橡科技研发总监,领导团队利用原代细胞、类器官等高仿生体外模型开展药物高通量筛选、药效学评估与转化医学研究工作。具有近10年的药物早期研发经验,加入大橡科技前,曾担任药明康德高级研究员。
丁博士拥有美国普渡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师从AAAS Fellow、2015年ACS国家奖得主Hilkka I. Kenttämaa教授。
直播时间
8月15日 19:30-20:30
演讲话题
“类器官芯片技术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演讲摘要
类器官芯片是一项结合干细胞与微流控的前沿生物技术,通过在体外构建更加仿生的人体类器官模型,可以快速高效实现药物筛选,药理药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药物在临床及上市后的安全性风险。(参与方式关注“谈思生物”)
关于大橡科技
北京大橡科技有限公司(Beijing Daxiang Biotech Co., Ltd)是中国领先的研发和生产人体类器官和类器官芯片的高科技公司,致力于推动和引领类器官和类器官芯片在新药研发、疾病建模和个体化精准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大橡科技的类器官芯片结合了“类器官”和传统“器官芯片”两种生命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前沿技术,具有高通量、高仿生、标准化和可控的优势。基于自主研发的类器官芯片目前已成功构建出数十种不同肿瘤、肝、肺、肾、肠、脑等各类人体生理及病理模型,并应用于国内外药企的管线开发和临床基础研究中。